成為彼此的光,即使身在幽暗。

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觀後感

以1950年代的濟州島為背景,隨著角色從青春走到中年,講述主角愛純與寬植跨越時代的愛情與人生選擇。我在觀劇時深深感受到那種平實而堅韌的生活力量。劇中並未刻意灌輸浪漫主義的拯救情節,反而更像是一場攜手面對現實困境的共同旅程。兩位主角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,而是如同我們一般,需要同時面對家庭責任、時代變遷與內在情感掙扎的普通人。

自經濟改革與全球化逐步推進以來,韓國社會的階級分化與社會流動性降低,似乎已成為不言而喻的現實。傳統上由少數人掌握資源、多數人被動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形態,逐漸面臨質疑與排斥。這也對底層社會心態產生影響,並進一步反映在近年的娛樂文化中。

「霸總文學」在韓國文化的沒落正是一例。曾極度繁榮的霸總劇,常以「富有且強勢的男性主角」解救「自然美貌卻資源匱乏的年輕女性」為核心。然而,近期經濟統計指出,韓國在經濟結構調整與不穩定階段中,資源分配不均與階級再製現象更為顯著,令過去那種透過外力拯救的故事模式顯得格外失真。

根據韓國開發研究院(KDI)於2025年發布的經濟前景,年輕世代正面臨高昂消費壓力、就業機會匱乏、住宅資源分配不公平,以及追求財務穩定與社會地位的種種困境。在此背景下,「由霸總拯救」的敘事自然難以令人信服,反而常讓人感到失敗與挫敗感的加深。

另一方面,這類文學作品預設的資本關係與「外力輸入」模式,往往無法解答年輕世代因社群分層而產生的質疑與憤怒。他們不再期待偶然降臨的緣分,而是更關注能展現「現實自我」與「實用能力」的娛樂形式。

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,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揭示了韓國年輕人面對「被拯救」式敘事的疏離與抗拒。他們不再相信權勢能一手改變生活,但同時也有部分呈現了金錢的強大。渴望與自己攜手承擔困境的伴侶與社群的這種轉向,顯示娛樂文化逐漸貼近現實需求,同時也呼應了當下青年所處的社會結構與世代心態。

從過去的「霸總文學」走向如今《苦柑》所體現的後現代主義思維,若能在觀眾心中產生深刻共鳴,也意味著人們正逐漸放下對「不切實際的救贖」的依賴,轉而追求更合理、務實、可實踐的生活方式。透過這樣的娛樂選擇,他們進一步建構自我、認同自我,並在時代洪流中找尋到真正能與自身價值觀契合的社會角色。

這部劇也讓我想到《魯冰花》,同樣呈現了貧苦家庭與偏遠環境下的生活窘境。只是不像古阿明,沒有機會長大、成家,甚至看不到未來。最後拿到的獎狀,也終究化作灰燼與天空的煙。相較之下,《苦柑》的敘事方式少了莫內那種「死後才被記得」的淒涼感,幸而許多事情在活著時尚能被挽回。

然而,《苦柑》這部劇放到真實世界其實並不會有帶入感。劇中人物仿佛都在替上一代償還某種債務,靠著時間拉長,才讓機會慢慢發芽。這樣的手法最終無法完全擺脫「倖存者偏差」,仍然讓每一個苦痛都有結果。

面對以「勸善」為基調的作品,現實裡年輕人所遭遇的種種困境,其實很難真的得到解答。也或許正因如此,當劇情把「善念與善行」與「真愛與靈魂伴侶」結合在一起時,它就仍是一部偶像劇。

不過不討論實際面,苦盡柑來或許不是劇中人物的「雙向救贖」,而在於每一次逐漸傾斜的日落裡,依然有人選擇守著微光,細細耕耘。他可以是愛人、朋友、甚至是你養得一隻狗。當庸俗的現實與崇高的夢想在狹縫裡撞擊,星火般的希望才得以照亮黑夜。《苦柑》讓人看見的,或許不是速成的救贖,即使悲苦是深了根的大樹。但當苦澀的汗水慢慢蒸發時,終有一顆果實,在即將放棄的那個瞬間轉甜。